欢迎来到 永久免费无线成品人视频-懂你百科
全国咨询热线:0793-986728
极热的夏天过去了,极冷的冬天还远吗?
  来源:永久免费无线成品人视频-懂你百科  更新时间:2023-11-19 06:38:51
极热的极热夏天过去了 ,极冷的夏冬天冬天还远吗?来源 : 中国日报网 2023-10-09 10:18        分享 分享到分享到微信关闭

2023年的夏天总算过去了。

与很多人感受的天过一致,这个夏季全国平均气温仅次于1961年,去极是还远有纪录以来的历史第二高 ,而且北京等地单日气温测出了历史新高 ,极热40摄氏度以上已不鲜可见;与很多人感受的夏冬天不同 ,这个夏季平均降雨量并不大,天过但雨水在时间与空间上都高度集中,去极引发了洪涝与干旱并存的还远场景 。再加上台风、极热雷暴 、夏冬天风雹 、天过龙卷风等灾害天气的去极出现,“极端”可以说是还远2023年夏天的第一关键词 。

从过去几个不幸很热的夏天中总结经验 ,我们似乎发现,每个极热的夏天背后都跟着一个极冷的冬天。那么2023年的冬天会很冷吗?

气候极端化、天气波动加大

与所有专家一致,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原气象服务首席专家朱定真教授并不愿意给这个问题一个“是”或者“否”的确定答案,毕竟2023年的冬天尚未到来 。但可以确定的是,夏天极热、暴雨极强 、冬天极冷其实是反映的是一回事,都是气候趋于极端化的体现  。

“极端的冷也好、热也好 、旱涝也好,都是大气环流紊乱造成的  ,”朱定真表示  ,“夏天能热出新高度说明我们的气候的极端化程度加重了 ,这种背景下要是冬天冷出新纪录也并不奇怪 。”

就好比单摆 ,要是摆锤在一端摆幅已经很大 ,那在另一端也可能会很大 ,因而整个单摆的阈值已经提高了。但在摆锤没有摆到另一边之前 ,谁也没法给出肯定的答案 。

值得注意的是 ,冬天冷出新纪录指的并不是平均气温低 ,而是指波动的单日气温可能很低 。2021年北京冬天单日气温最低值打破历史纪录 ,但从整个冬天的平均温度来看依然是暖冬。地球整体在升温 ,每日气温的波动幅度 、范围 、频率都在变得更大。朱定真教授特别提醒  :“暖冬是个气候概念 ,不等于冬季每天都很暖和 ,全球气候极端化的背景下 ,暖冬里也很容易出现极端寒潮天气事件,该做的防寒工作必定要做!”

对“大气环流紊乱”这个说法,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卫博士给出了进一步的解释  。她拿出地球仪,演示了这一过程:

地球是赤道热两极冷,气流自然会从热带亚热带的高压地区往极地低压地区流动。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这一气流在北半球中纬度向右偏转为西风。正常情况下,极地的“冷”与赤道的“暖”之间存在明显的南北温度梯度 ,这使得西风带很强盛,存在于其中的环流也很稳定 ,起到阻挡北极冷空气南下的重任。

但随着全球变暖加剧 ,北极增暖更为明显,与赤道间的温度梯度减弱 ,导致西风带减弱,极地涡旋变得不稳定 ,极涡内的冷空气分裂南下,寒潮就能大举南侵。因此 ,虽然全球温度在升高 ,我们冬天感受到的寒潮反而更强 。全球变暖与极冷天气不冲突 ,缘由在此。

更可怕的还在后边 。结满了冰的北极本来像面大镜子 ,能把照射来的绝大部分太阳光线反射回太空,但随着海冰融化镜子越来越弱,反照率越来越低,于是融化的更快 ,导致北极以两倍于其他地区的速度增暖,称之为“北极增暖放大”现象 ,这一恶性循环一旦开启情况仅仅会越来越坏 。很多人都看过一张著名的照片 ,融化的浮冰上趴着一仅仅瘦骨嶙峋的北极熊 ,在全球变暖趋向被逆转之前 ,这一情况仅仅会越来越明显 。

灾难性天气 ,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波动多了出问题的可能性自然就越高  。9月初中国气象台发布的官方报告中 ,清楚地给2023年的夏天做了总结 :

“暴雨过程频繁 ,华北 、东北等地强降水引发严重洪涝灾害 ,出现明显‘旱涝急转’;台风生成和登陆个数少 ,但破坏力强,‘杜苏芮’导致严重洪涝灾害;高温日数多 ,极端性强;短时强降雨、雷暴、风雹 、龙卷等灾害多点散发,致灾性强。”

京津冀特大暴雨霸屏热搜榜时,西北内陆正遭受旱灾 ,说这个夏天多灾多难一点都不夸张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王克教授指出  ,这种灾难是全方面的,甚至可以说是左右为难。

“过冷和过热都会导致一点儿慢性病发病率上升;极端天气下很多工程不得不停工,即使不停工效率也会低很多;粮食作物会因而极寒或者极冷而减产 ,从而祸害粮食安全;暴雨与内涝会在城市造成重大的伤亡与财产损失 ,为防范这些损失又需要花巨资升级城市基础措施 ,这些都是成本。”

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气候灾难可能意味着忽冷忽热的气温、意味着街道上的积水、意味着下大雨无法出门而迟到被扣钱  。但对农业生产来说,气候灾难给人的感受可能更深 。西瓜 、早稻等夏天成熟的作物都需要在早春育苗,一场寒潮来袭,人在室内能够躲过去 ,但可能地里就不再有存活的秧苗 。早在2006年4月,湖南宁乡县就遭遇了气温剧降伴随大风的强寒潮 ,当地早稻秧苗普遍青枯 、发黄,甚至死苗 ,而过去17年里气候极端化程度可不止加剧了一点半点,寒潮袭击的新闻频繁许多 。

很多人在网上看到过“全球变暖的十大利益”之类的帖文 ,这些帖文图文并茂、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西北内陆如何变得湿润 ,一点儿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线如何北移,曾经的沙漠如何变成绿洲。陈卫博士表示,毕竟大气升温后能容纳的水汽增多了 ,全球降水不确定性增大 ,曾经干旱的地区迎来更多强降雨并非不可能。

但是干旱地区多出来的降雨会很有限,因而大气输送水汽能力有限 ,将水汽运送到内陆损耗是很大的 ,指望这种极端天气带来的降水让沙漠变绿洲不现实。反而是本来就湿润的沿海地区会迎来更极端的降雨,甚至会出现海岸线上升、整座城市被淹没的末日场景。跟这些损失比起来,沙漠多出来的那点毛毛雨真的不算什么……

沙漠发洪水,就能变绿洲吗?

那怎样解释塔克拉玛干沙漠发洪水呢?2021年7月的视频在网上已经流传两年之久,洪水在沙漠里蔓延、骆驼游泳逃生是实实在在的。

朱定真教授揭开了“沙漠发洪水”现象背后的真相 :降水仅仅占一部分 ,导致洪水的还有高原冰盖加速融化的雪水 !这可不是好事,雪山冰川是人类淡水的主要储备,也是人类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这么加速融下去,人类的水塔就干涸了 。

2022年 ,也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发洪水的第二年 ,世界水源地峰会发起人杨勇考察了长江源等几条国内主要河流的源头。他发现,在原本应该是丰水期的七八月,这里却有大片沙滩裸露着 。长江、雅鲁藏布江 、印度河、恒河都会受到影响。

甚至早在五年前  ,位于乌鲁木齐的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就观测到一组令人忧心的数据 。在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间 ,1号冰川的东西两支分别退缩6.3米和7.2米,其中西支退缩速率为1993 年1号冰川分裂以来的最大值 。

夏天极热 、冬天极冷 ,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海冰消融,大河枯水  ,这些问题有些初现端倪 、有些则已经十分严重 ,而这一切的缘故仅仅是在过去几百年碳排放的积累效应下,因而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一度半度。

2022年9月 ,牛津大学在一份报告中指出  ,截止2050年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将造成高达23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要知道 ,中国2022年GDP才不过18万亿美元 。

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设定了目标,要在本世纪末将全球升温限定在2摄氏度以内 ,2015年巴黎会议再度确认了这一与人类生死存亡相关的目标,但没有达成一切有约束力的协议 。直到今天,中国“双碳”目标提出已久,各发达国家还在为谁分配多少碳排放额、谁提供多少补贴推诿扯皮。

王克教授特别指出,“气候极端化的进程是非线性的  ,大自然不会给人类留下太多的时间去适应 。”2023年夏天,仅在北京就有29.7天气温超过35摄氏度,比往年平均数直接多出21.1天 ,且有5天超过40摄氏度 ,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

留给人类的时间不多了。

 

总监制: 邢志刚

策动 :吴艳鹏

联合策动:杨勇 王明慧

统筹:王珊珊 富文佳 李畅翔

撰稿 :张周项

视频:杨晓恒

实习生:陈雨舒 Eileen Jie

中国日报评论部 中国日报中文网 中国环境学会联合出品

【责任编辑:杨晓恒】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地址:东光

电话:941-986263

传真:0793-986327

邮箱:yichunqu1314@126.com

0.1541

Copyright © 2023 Powered by 永久免费无线成品人视频-懂你百科  sitemap